由莫纳什大学和图西亚大学的生物学家领导的一项国际研究揭示了长期接触药物污染物是如何极大地改变鱼类的行为、生活史和生殖特征的。
这项为期五年的调查重点是野生捕捞的古比鱼,它们暴露于广泛处方的抗抑郁药氟西汀(百忧解)中,突出了这种污染物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深刻和相互关联的影响。
这项研究由莫纳什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的Upama Aich博士和图西亚大学的助理教授Giovanni Polverino领导,今天发表在《动物生态学杂志》上。
药物污染物,尤其是氟西汀等抗抑郁药,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水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污染物通常是通过废水排放引入的,在河流、湖泊和海洋中持续保持低水平。
尽管这些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但它们对水生野生动物的全面影响,特别是对它们的行为和繁殖成功率的影响尚不清楚。
艾奇博士说:“即使浓度很低,氟西汀也会改变孔雀鱼的身体状况,增加它们的性腺(一种改良的肛门鳍,用于雄性的生殖器官)的大小,同时降低精子速度,这是繁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接触氟西汀也显著降低了孔雀鱼的行为可塑性,导致个体在不同环境下调整自己的活动和冒险行为的能力降低,”助理教授乔瓦尼·波尔维里诺说。
为了探索抗抑郁药污染的影响,研究小组将孔雀鱼暴露在三种环境相关浓度的氟西汀中,持续数代。然后,研究小组仔细测试了接触污染物5年后鱼类的行为、身体状况和生殖健康。
雄性孔雀鱼是研究的重点,因为它们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尤其是在行为、身体状况和繁殖方面。研究人员测量了关键的生活史特征,如身体状况、颜色和性腺大小,以及关键的精子特征,包括活力、数量和速度。
氟西汀破坏了关键性状之间的自然相关性。例如,预期的活动水平和身体状况之间的联系,以及性腺大小和精子活力之间的联系,都被改变了。这种破坏表明污染物正在干扰鱼类在生存和繁殖之间做出的自然权衡。
莫纳什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的资深作者鲍勃·王教授说,这项研究揭示了药物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广泛而微妙的影响。
黄教授说:“行为可塑性的破坏和关键特征之间相关性的改变,可能会破坏鱼类种群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威胁到它们的长期生存。”
这些发现强调需要一种更全面的方法来评估药物污染的生态和进化后果。随着人类活动不断向环境中引入新的污染物,了解它们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这项研究为长期暴露于氟西汀等常见药物污染物如何从根本上改变鱼类赖以生存和繁殖的特征提供了重要的见解。研究结果强调,有必要解决药物污染问题,并实施更严格的法规,以保护水生生物免受这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