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打京那巴鲁:野生动物专家表示,非洲猪瘟(ASF)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尽管这种疾病已经导致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家猪和野猪大量死亡。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野猪专家组前主席Erik Meijaard教授和卡迪夫大学的Benoit Goossens教授表示,接近100%的死亡率威胁着粮食安全、生态系统以及数百万人的生活和传统。
Meijaard在他最近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封信中警告说,这场社会生态灾难目前被忽视了,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他在周五(1月19日)的一份声明中说:“自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已经摧毁了亚洲的猪群,但对婆罗洲岛的影响尤其严重。”
“非洲猪瘟导致当地的长须猪数量锐减,而长须猪曾经是岛上数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动物。
他补充说:“这种下降可能使该物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濒临灭绝的国际保护地位。”
这封信的共同作者Goossens说,胡须猪在生态系统维护和社会文化实践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说,曾经数量众多的猪在婆罗洲热带森林的生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地的狩猎研究表明,在一些村庄,有胡须的猪占被猎杀野生动物重量的81%,而马来西亚的沙捞越曾经每年收获多达100万头有胡须的猪。
“这样一个不可或缺的物种的消失怎么能被忽视呢?”
“特别是在没有证据表明婆罗洲或其他东南亚岛屿的野猪种群可以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古森斯补充说,他也是沙巴州Danau Girang Field Centre研究机构的主任。
沙巴州副首席部长拿督斯里Jeffrey Kitingan博士去年4月曾表示,于2021年2月在沙巴州首次发现的非洲猪瘟正在消退,但该州仍处于恢复阶段。
Kitingan表示,兽医官员正在监测情况,以确保该州养猪场没有发现新的病例。
国家农业、渔业和食品工业部长还表示,截至2022年8月31日,20个地区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所有地区都处于恢复状态。
他说,在沙巴摆脱非洲猪瘟之前,狩猎野猪的禁令也将继续生效。
去年5月,“找回我们的珍稀动物”(Bora)运动报告称,东海岸Tabin保护区的野猪数量正在健康恢复。
但去年在新加坡、香港和菲律宾等几个国家发现了非洲猪瘟。
Goossens说,虽然正在进行的开发一种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的临床试验显示出积极的结果,但他指出,这主要与家猪有关。
“给野猪接种疫苗需要完全不同的设置,比如用诱饵口服疫苗,这还远远没有准备好。
他说:“此外,在婆罗洲各地诱捕野猪在后勤上非常复杂,实施起来也很昂贵。”
Meijaard和Goossens都强调,有些事情需要尽快完成。
他们说:“如果不承认该病毒在婆罗洲土著部落等低收入人口群体中的社会经济意义,可能会导致物种及其支持实施的生态系统、文化、生计和社区的不可逆转的损失。”
他们呼吁在农村社区的参与下进行紧急研究和干预,重点是防止非洲猪瘟传播到人们基本上依靠猪的其他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