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阿哥vca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工程百科 » 正文

品牌创新破制造代工软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25 18:54:35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95    评论:0
导读

  当苹果公司还沉浸在创纪录的季度利润的欢呼声中时,一场关于“中国血汗工厂”的旋窝正在猛烈地向这位巨人袭来。  据新华海

  当苹果公司还沉浸在创纪录的季度利润的欢呼声中时,一场关于“中国血汗工厂”的旋窝正在猛烈地向这位巨人袭来。

  据新华海外财经消息,《纽约时报》近日披露了苹果在中国组装iPad和iPhone的工厂剥削工人的现象。一石激起千层浪,苹果方面迅速作出回应,新任掌门人库克表示十分愤怒,但还是首次公布了苹果的代工商名单。而苹果在中国最大的代工厂商富士通则表示这是被“妖魔化”。其实这一现象揭示的是国外一线厂商繁荣背后中国IT制造业的“代工之痛”。

  苹果王朝背后的产业链

  在截至去年12月的财季,苹果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都创下了新纪录。其中销售额大涨了73%,至463亿美元;利润则翻了一倍还多,至131亿美元。根据数据提供商Capital IQ的数据,这一业绩使得苹果的现金储备达到了976亿美元。然而在国内,IT制造业的工人们却拿着微博的薪水,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对于苹果优异的业绩,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表示,“我们将这些出色的结果和破纪录的销售归功于iPhone、iPad和Mac,苹果的势头强劲,并且我们还有令人兴奋的新产品将要发布。”而在这背后,凸显的是苹果对整个产业链掌控的强大实力。

  苹果近日公布的供应商名单,涵盖了其材料、生产、代工等领域 97%的采购额,共 156 家公司,按照行业可将其分为 14 个大类。供应商数量最多的子行业依次为 IC/分立器件(占 21%),连接器、功能件、结构件(占 19%),PCB(占 9%),被动器件(6%)。

  在苹果的供应链中,中国IT制造业不可回避的困境是缺乏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最后只能沦为“加工生产线”。“中国制造”已经走向全世界,却始终无法改变“中国代造”的角色定位。自身没有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导致中国的IT制造企业只能通过压榨员工的体力来提高竞争力,在代工领域中分得一杯羹。一旦失去订单,对这些企业而言,就失去了一切。可以说,中国IT制造业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而变得如此高大的,但失去了巨人的支撑,便一无是处,无处容身了。

  中国IT制造业代工之痛

  面对苹果未来发展的隐忧,身处苹果产业链中的中国企业需要深思自身的发展之路。

  战略眼光短浅,创新能力匮乏,没有长远规划,形不成自己的产品品牌,这些原因让中国IT制造业难逃代工商的命运。中国IT制造业的代工历史已经近二十年,而这段历史还将延续。业内人士表示,没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是多数中国IT制造商的命门,由此带出了中国IT制造业三大短板。

  一、合作模式落后。国内大多数IT制造业延续着二十多年来的落后模式,单纯接受订单,完成加工组装任务,尽管有深厚的技术沉淀和工艺积累,但由于无法触及核心技术,因而只能成为国外厂商生产业的延伸部分,成为纯粹的代工机器。

  二、业务单一。国内IT制造厂商只从事单一的订单生产,因此对产业链难以产生较大影响。由于技术门槛不高,竞争者众多,为了在同类竞争者中获得优势,有限的资源都被使用在提高生产速度和规模上,更加没有余力用于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

  三、没有自己的品牌。由于缺乏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长远规划,国内IT制造厂商缺乏技术方面的积累和创新,因而在与国外厂商的合作中没有进行交易的资本难以达到深度合作。没有资本换取对方的核心技术,又无自身研发能力,国内IT制造厂商无法创立自身的产品品牌也就不奇怪了。

  代工企业身处产业链下游,业务单一、利润微薄,抗风险能力较弱,在产业链条与商业格局中的地位与实力往往不相称。对于发展瓶颈中的中国IT制造商们来说,急需踏上转型之路。

 
(文/admin)
打赏
免责声明
•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我们均标明出处,如果您不希望我们展现您的文章,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0相关评论
 

(c)2023-2023 www.agvc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2024088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