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银行团队田薇薇王健陈俊良
2024年存款利率或面临多轮下调,净息差压力缓解
为缓解银行业净息差下行压力,2022年以来,挂牌存款利率多次下调。但受存款正规化趋势加剧等因素影响,整体存款成本下降。银行数量持续上升。 2024年以来,由于银行信贷衍生货币增量下降,新增存款规模同比下降(参见外部报告《从M2衍生品看存款下降与分化》)原则”于2023年3月27日发布); 同时,由于实体部门加大了理财、债务资金等金融产品的配置,一般性存款被分流。 因此,在开门红的压力下,银行不得不加大吸纳存款力度,以高利率(人工贴息或除利息之外的补贴)吸纳存款。 这种现象进一步加剧。 但由于疫情疤痕效应依然存在以及我国坚定不移高质量发展转型,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居民消费恢复缓慢,银行资产压力较大短缺。 贷款收益率下行压力依然存在,资产负债两端均承压。 这进一步加大了银行业净息差的压力。
为缓解净息差下行压力,近期多家银行进一步下调挂牌存款利率。 此外,招行披露,招行将不再发行新的三年期、五年期存单产品额度,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已于近日发布《关于禁止维持存单产品额度的通知》。 《存款市场人工补息、高利率竞争秩序》规定,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户承诺或支付超过法定存款利率上限的利息补偿。 此前,违规作出的利息补偿承诺,在付息日不得支付。 银行应立即开展自查,并于2024年4月底前完成整改。
考虑到银行净息差压力,预计2024年可能出现多轮存款利率下调,进一步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 此外,商业银行将减少利息补贴和存款利息以外的其他费用,进一步降低存款隐性成本。
存款利率下调可能影响债券市场的四种方式
一般来说,存款利率下调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渠道影响债券市场:
路径一:带来银行资金成本下降、资产端收益率要求降低、低收益低风险债券配置成本效益提升。
路径二:存款利率下降后,对居民的吸引力下降,居民储蓄意愿下降。 一般情况下,选择存款产品的居民风险偏好较低,会主要增加对低风险理财和债务基金的配置。 银行自营、理财和债务资金对债券配置的需求不同,进而影响债券市场。
路径三:存款利率回落,市场降息预期增强,进而影响债市。
此外,这种对人工补息的严格监管,不仅会带来存款利率的下降,还会影响不同类型银行的存款行为。 这是因为,人工补息在大型国有银行中更为常见,尽管这种行为也出现在一些中小银行中。 因此,也会通过以下渠道影响债券市场:
路径四:禁止人工补息后,大型银行优势减弱,大型银行存款增速下降,中小银行存款增速上升。 由于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债券配置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会对债券市场产生影响。
其中,降息预期的增强对债券市场的影响最大,但正如我们上文分析的那样,本轮存款利率下调的核心目的是缓解银行净息差下行压力。 同时,考虑到我国汇率仍面临贬值压力,降息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将对汇率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短期存款利率下调不会改变市场的降息预期。
资本成本下降对银行债券配置影响有限
我们判断银行债券配置主要基于“剩余可用资金”理论,资金成本并不是银行配置债券的首要考虑因素。 银行资产主要包括信贷、债券、非标投资资产和同业资产。 信贷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非规范信贷主要是为了逃避监管),也是维系客户的重要手段。 债券和同业资产(指传统的同业资产,用于调节资金平衡)的主要功能是调节银行内部流动性,即债券的盈利能力优于同业资产,但流动性不如同业资产。与银行同业资产表现良好。 一般来说,银行资产配置首要的是信贷,债券投资业务基本作为存款和贷款的辅助手段,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统一。 这不仅仅是贷款和债券之间的平衡。 该结果是在比较收益和风险后得出的,并且还考虑了监管要求、国债供应量等因素。
一般来说,银行债券配置的核心逻辑可以概括为“剩余可用资金”理论,这是一种被动配置,是在满足信贷(包括非标)释放要求以及投放后的剩余可用资金后确定的。综合考虑流动性和盈利能力。 资产分配。 此外,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是利率债券的主要持有者,银行债券配置也会受到利率债券供给的影响。 银行资金成本是债券配置考虑的因素,但不是核心因素。
不同类型银行存款变动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上面我们提到,人工补息主要发生在公司业务中,在国有大型银行中更为常见。 主要受稳增长政策引导,2022年以来各大国有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在资产负债匹配带动下,各大银行持续加大吸纳存款力度,存款持续增长增加。 2023年,各大国有银行新增存款市场。 该比例达到61.7%,2024年前两个月进一步提升至76.9%。因此,加大对人工补息等高息存款活动的监管力度,将对大型银行存款产生较大影响。 我们认为,新形势下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存款增速将趋同,但差异可能长期存在。
以工商银行和重庆农商行为例,工商银行的债券以配置为主,主要持有国债。 重庆农商行交易量占比较高,配置公司债和金融机构债比例较高。 因此,如果配置方式没有大的变化,中小银行存款增速的提升对信用债更加有利。 在国债供应量较大的情况下,大型银行存款增速下降可能会对债券利率产生一定影响。 此外,交易指令比例的增加将增加债券市场的波动性。
预计存款不会大规模流入理财,对债券市场存款利率下降的利好持谨慎态度。
1、居民将配置更多金融资源和债务资金,但预计存款不会出现大规模外流。
与银行自营业务相比,理财配置债券的比例较高,且以信用债为主。 因此,居民理财配置的增加有利于信用债市场。 2023年末,理财产品配置债券比例为45.3%,其中信用债占比42.12%,利率债占比3.20%。
今年以来,居民配置理财、债券基金等低风险产品的比例有所回升。 尽管一季度居民新增存款仍保持较高增速,但增幅低于2022-2023年一季度。 与此同时,一季度新增非银行存款1.56万亿元,显着高于往年同期,表明一季度居民可能购买了更多理财等金融产品。 据普益标准统计,最新理财产品规模为27.98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77万亿元。 主要原因是理财产品收益率相对于存款利率的成本效益有所提升。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稳步复苏和资本市场边际复苏,居民风险偏好略有上升。
我们认为,居民加大理财和债务资金配置的现象仍将持续,但大概率不会出现存款大规模流失。 影响居民金融资产配置的因素有很多。 很难准确测量,只能做出粗略的预测。
(1)存款利率下降时期的历史经验:2015年至2017年存款利率也有较大幅度下降,居民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重从2015年末的40.6%下降到2017年的39.5%。 2017年底小幅下降1个百分点。 。 从理财和存款收益率对比来看,以工商银行为例,个人定期存款利率从2015年的3.26%下降至2017年的2.43%,而按以下公式计算的6个月理财产品收益率同期WIND继续为4.0。 %以上,2017年继续上升至5.0%左右。根据普益标准统计,目前现金管理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不足2.3%,固定利率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在4.0左右%。 2019年初,两类产品年化收益率约为3.7%和5.5%。 。 因此,如果从存款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对比来看,本轮理财产品比2015-2017年的存款更具吸引力。
(2)严格监管高息存款的历史经验:2019年以来结构性存款监管持续加强,2020-2021年结构性存款规模有所下降。 现阶段,企业存款增速有所放缓,但居民存款增速保持稳定。 居民和企业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重保持基本稳定。 对高息存款的严格监管并未造成存款大规模流失。
(3)考虑到当前疫情的疤痕效应依然存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处于较低水平,未来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居民风险偏好理论上低于2015年和2017年。这也反映出当前较高的储蓄意愿。 2023年一季度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幅上升,但相应的居民存款继续高位增长,理财产品规模增长缓慢。 因此,我们预计2024年存款利率下调不会导致居民存款大规模流向理财等金融产品。
2、需谨慎看待2024年存款利率下调对债券市场的利好。
2017年以来,存款利率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相关性出现明显分化。 2017年之前,存款利率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高度相关。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传导机制所致。 存款利率下调意味着进入降息周期。 因此,国债收益率会随着存款利率的下降而下降,即上面我们指出的第三条路径传导效应最强。 但随着存款利率机制调整进入市场化阶段,存款利率的滞后性日益明显。 特别是202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指出,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1年期LPR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为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政策利率—1年期LPR、10年期国债利率—存款利率”传导机制初步形成,资产端利率决定负债端利率。 因此,在现行利率传导机制下,存款利率下调对于降息的指导意义明显下降。
考虑到资金成本并非银行配置债券用于自身经营的主要考虑因素,且低风险偏好环境下存款流向理财的规模有限,我们认为存款利息降低的好处2024 年债券市场利率需要谨慎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