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今天,印度洋海底的起伏使海啸席卷了南亚地区高度脆弱的沿海社区,造成了巨大的人类苦难,并引发了同情和慷慨,因为世界很快意识到海啸的多国影响。
印尼亚齐省的死亡人数一般估计在16万人左右。海啸中死亡的全球官方数字,包括斯里兰卡、印度、泰国和马尔代夫等国,超过23万人,其中26人是澳大利亚人。
就像30年前,2004年节礼日的特蕾西飓风(Cyclone Tracy)海啸过后,澳大利亚人向灾民伸出援助之手,展现了世界上最好的一面;面对我们共同的脆弱,分歧被抛在一边。
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宣布向亚齐省和受灾的尼亚斯岛提供10亿美元的救援计划。澳大利亚人在匆忙组织的援助音乐会和一场国际板球比赛中捐赠了数百万美元。海啸还帮助巩固了澳大利亚与印度尼西亚之间正在形成的友谊——这种关系对我们地区的稳定与繁荣至关重要。这场灾难还改变了印尼与分离主义组织“自由亚齐运动”(Free Aceh Movement)之间长期冲突的政治基础,结束了长达30年的冲突。援助物资的到来让人们对斯里兰卡与泰米尔猛虎组织的长期内战有了类似突破的希望,但这场内战要持续5年。
节礼日海啸造成的破坏和悲剧敲响了警钟。当海啸来袭时,没有预警系统。然而,一个积极和持久的成果是两年后建立了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
但是,尽管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些凶猛的海洋自然现象,为什么我们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它们的破坏呢?
海啸最常见的原因是由构造板块的突然移动引发的地震。众所周知,这种猛烈的力量在水面上很难预测,更不用说在海洋深处了。而且海啸移动得如此之快,要清除其路径上的沿海地区几乎是不可能的。
1491年,马惠卡彗星坠入太平洋,引发了一场威力巨大的海啸,海啸冲下了屈臣氏湾峡(the Gap) 100米高的悬崖,抹去了此前袭击澳大利亚东部的海啸的大部分科学记录。因此,人们对悉尼易受此类事件影响的认识有限。但纽卡斯尔大学2018年的一项分析发现,曼利的科尔索是悉尼最容易发生海啸的地方,我们一生中发生足以淹没曼利的海啸的可能性为12%。
然而,很明显,没有人能幸免,节礼日海啸发生20周年提醒我们存在风险的另一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