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发布了一份非常有趣的财务报告。
横向比较,多项经营数据环比增长,尤其是毛利率表现,由负转正;但从纵向同比对比可以看出,毛利率水平远低于去年同期,亏损幅度扩大了12亿元,亏损幅度同比增长13.6%。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从2023年四季度和全年业绩来看,我们都可以一窥小鹏在过去一年的诸多变革和组织架构调整的成果,以及小鹏是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走出低谷的。“成功与实践”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
毛利率得到了改善,但亏损并未得到改善。
2024年3月19日,小鹏汽车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业绩报告和2023年年报。核心信息包括-
第四季度共交付新车60158辆,全年共交付141601辆;
第四季度营收130.5亿元,全年营收306.8亿元;
Q4整车毛利率改善至4.06%;
Q4毛利率为6.2%,全年毛利率为1.5%;
第四季度净亏损13.5亿元,全年净亏损103.8亿元。
从整体业绩来看,毛利率表现应被视为本季度财务数据的最大亮点。第四季度毛利率为6.2%,扭转了前三季度毛利率为负的局面。
毛利率的改善主要是由于汽车业务的增长。第四季度,小鹏汽车共交付60158辆汽车,创下单季度交付量新高。销售主要来自小鹏的三款主要车型:G6、G9和P7i。汽车的毛利率(即汽车销售的毛利或亏损占汽车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也从上一季度的-6.1%逆转至4.1%。
可见,小鹏汽车已逐步走出毛利负的阴霾,且这种改善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
结合第一季度的交付指导(总交付数量约为21,000- 22500辆)和收入指导(58 - 60亿辆),该指导隐含的车辆单价约为23.4万辆,比上一季度增加2.9万辆。这意味着毛利率不会因为销售额的急剧下降而大幅下降。
小鹏汽车目前销售的车型包括2024款小鹏G9和今年1月推出的MPV产品小鹏X9,这是两款中高端产品车型,肩负着提高毛利率的重要任务。
从中长期来看,何小鹏在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小鹏汽车和大众已经开始联合采购,预计今年将开始获得一部分平台和软件服务收入,这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毛利率提升。
虽然整体毛利率水平有所缓和,但小鹏汽车仍处于亏损状态。2023年第四季度净亏损13.5亿元,较上一季度的38.9亿元有所收窄。
全年净亏损103.8亿元,较2022年增加12亿元,亏损同比增加13.6%。2022年底的危机对小鹏汽车造成的重创足以想象,即便何小鹏进行了多次组织架构调整和业务变革,也难以“止血”。
不过,随着去年四季度的加速,小鹏汽车紧张的现金流状况有所缓解。截至2023年12月底,小鹏汽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限制性现金、短期投资及定期存款为457亿元。
两个连创渐渐消失,小鹏时代开始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小鹏汽车的组织机构发生了频繁的变化,包括销售系统、汽车动力总成中心、造型中心、自动驾驶中心、采购部等部门。
类似的调整仍在继续。今年3月,小鹏汽车的两位联合创始人夏恒和何涛从“核心管理团队”成员变为“终身荣誉”成员,彻底离开了高管岗位。
至此,小鹏汽车正式进入何小鹏时代。据官网介绍,小鹏汽车目前有三位“核心团队成员”,分别是董事长兼CEO何小鹏、总裁王凤英、副董事长兼联席总裁顾鸿迪。
一个背景资料是,小鹏汽车是由夏恒、何涛、杨春雷共同创立的。何小鹏最初并不是小鹏汽车的创始人,而是小鹏汽车的投资者。直到2017年,何小鹏才加入小鹏汽车担任董事长。当时,杨春雷退出了小鹏汽车股东的行列,小鹏汽车进入了何小鹏、夏恒、何涛三人当权的时代。
随着小鹏汽车进入发展的第10个年头,在一系列改革下,创业团队和多个部门的高管逐渐从边缘走出权力核心。
去年9月,何小鹏亲眼目睹,“小鹏所在上市公司2022年财报中高管12人,现在高管只剩下2人。”
随着组织结构的调整,何小鹏为小鹏汽车注入了新鲜血液。最重要的是引进了原长城汽车总经理王凤英,开启了何小鹏与王凤英合伙的“一把手二把手”时代。
在王凤英的领导下,小鹏汽车进行了多项业务线改革,特别是在销售层面。去年7月,小鹏汽车推出“木星计划”,放开经销商特许经营授权,将部分直营店转让给经销商。截至2023年12月31日,小鹏汽车销售门店达到500家,覆盖181个城市。
何小鹏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小鹏汽车在2023年完成了一轮渠道升级,从底层淘汰了130多家门店。同时,通过“木星计划”引入160多家优秀经销商合作伙伴,新增覆盖范围。40个低线城市。
根据计划,其销售渠道将继续扩大,门店布局将增加到600家。紧抓销售渠道布局的背后,既是对小鹏汽车过去错误的纠正,也是对小鹏汽车后续密集产品发布的提前布局。
第二个品牌冲进红海地区
到2024年,当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时,小鹏汽车的年销售目标定为28万辆,比去年翻了一番。按月计算,平均每月销量必须达到2.3万辆以上,才能勉强达到目标。
从2024年前两个月的交付表现(1 - 2月交付8250辆和4545辆)来看,小鹏汽车在年初就已经陷入了交付乏力的局面。考虑到第一季度是销售淡季和春节假期等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小鹏汽车的整体销售在第一季度面临着严峻的压力,而这将进一步传导到接下来的三个季度。
对此,小鹏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用智能驾驶降维,在10 -15万区间进入红海市场,用第二品牌增加销量增长——这个所谓的第二品牌,其实是指向2023年8月。岳小鹏收购滴滴智能电动车项目“MONA”。
在财报电话会议上,何小鹏进一步透露了有关新品牌的信息,包括第一款车型将于今年4月在北京车展上亮相,预计将于第三季度推出并交付;新品牌将从To C渠道开始,然后进入其他销售渠道:新车型在上市初期将使用小鹏汽车现有渠道,但随后将建立独立的分销网络。预计到明年将有数百家新的品牌店。
“为年轻人提供一辆真正的AI智能驾驶汽车”,这是何小鹏对MONA项目的解释,似乎是在向致力于做“年轻人第一部手机”的小米“致敬”。
从新品牌的定价区间可以看出,小鹏的第二品牌即将进入整个市场最具竞争力的价格区间。
乘用车协会零售数据显示,2023年10 -15万元价位车型销量占整个市场份额的34%,其中比亚迪秦、元、跃进、哪吒、长安启远等都是这一细分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以比亚迪秦、元家族为例,这两款车型在2023年的销量分别为48.2万辆和41.2万辆。在这个细分市场上,小鹏汽车与比亚迪竞争并不容易。
何小鹏给出的策略是赋予智能驾驶能力。“许多竞争对手也在探索这个价格区间,但一个能够在这里提供终极智能驾驶体验的品牌还没有出现。”何小鹏在本月举行的百人论坛上说。
大疆车载系统负责人沈少杰在本月的百人论坛上提到,8万到20万仍然是乘用车市场的主流,但20万以下配备高端智能驾驶系统的新能源车型很少。一些。
从这个角度来看,小鹏的第二品牌就是要打破“低价和智能”不能兼得的局面,获得竞争优势。但问题是,应用于低价车型的智能驾驶功能是否会大幅降低;低价机型如何兼顾利润和收入?
从小鹏现有的产品结构来看,搭载最新一代辅助驾驶系统XNGP的小鹏G6起售价最低为20.9万元。小鹏希望将高端智能功能复制到15万元以下的车型上,这意味着它需要在软件和硬件之间做出权衡。
此外,10 -15万元汽车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于成本控制能力。在成本控制方面,至少到目前为止,比亚迪排在第二位,而且很有可能没有其他国内车企敢排在第一位。
今年年初,秦PLUS和驱逐舰05降价至7.98万元,降价幅度高达原售价的20%,将不少品牌车型逼入死角。
从小鹏汽车目前的毛利率表现来看,在其相对高价的产品结构下,很难维持健康的毛利率水平。第二品牌实现利润正增长并不容易。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小鹏汽车虽然刚刚走出低谷,但一季度销量并没有好转。两个品牌同时部署,无疑会进一步加大经营压力。
《晚车》曾指出,小鹏汽车从今年年初开始要求经销商储备库存。许多经销商表示,他们每个月从小鹏购买的汽车达到了目标销量的一半。虽然经销商承担了部分库存压力,收回了资金,但年初销量下滑是不争的事实。
小鹏经销商的一名销售人员向笔者坦言:“小鹏觉得自己总是推出新产品来拯救市场,等待新产品的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小鹏产品后劲不足的生长困境。
“从2024年到2027年,智能电动汽车淘汰赛将正式开始。”何小鹏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说。
无论是小鹏汽车还是第二品牌,都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对于小鹏汽车来说,后续的每一个动作都尤为重要;毕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没有试错的机会。